微信扫码,关注“企微云”公众号完成申请
扫码加专属顾问企业微信,我们将协助您进行线上体验!
发布时间:2020-09-08 20:40:11 浏览量:5011
最近,“请加我企业微信”这句话开始流行起来。卖场导购、公司销售、学校的老师、甚至直播的李佳琦……感觉各行各业都开始用起了企业微信。
一个To B业务的营销,究竟为何能够像旅拍、美妆、后浪视频一样引起圈内人的讨论?这一波品牌营销,又遵循着怎样的底层逻辑?
ToB营销关键在于找准企业痛点
To C的广告大多数强调产品:比如洽洽瓜子说没有油蛤味,用户立马想到每次吃瓜子遇到那种味道的场景;再比如好牌子3折的唯品会,这明显就是应用了捡便宜的心理。
因为To C业务是先有产品后有用户,需要用产品定位去揽获用户。
但To B,它一般是客户来了,再提供定制化产品。这样一来,To B广告大多都是传播“谁谁谁是我的客户哟!”每一次企业客户的买单,都是To B业务的营销案例。
而公开资料显示,微信中已经有2.5亿用户享受到来自企业微信的专业服务。企业微信展示出来的,是对不同的行业痛点都有单点突破:
比如,通过数字导购,转化存量用户的「超级触点」。
线下实体商业,唯一与用户建立触点的是导购人员。但疫情期间,线下基本宣告停摆,企业找不到触达用户的切入口。
而企业微信则赋能导购,形成“超级触点”。以时尚服装品牌UR为例。疫情期间调动线下300家门店的近5000名导购,用企业微信盘活了1000万会员。
闭店在家的UR导购通过企业微信运营粉丝,这使其3月线上销售环比增长超50%。
再比如增长实战,企业微信助力企业重塑消费者服务和创新。
线下真实销售场景中,企业与用户之间都存在一条信任沟壑。一般用户进店后,营业员会询问用户个人信息并录入到系统。但很多用户并不太愿意透露,这使得客情和服务无从谈起。
而营业员可以使用企业微信与用户沟通,因为是被认证过的官方员工身份,沟通起来比打电话或促销短信方便得多。
运营流量的时代过去
经营好用户是品牌最大的护城河
以往,企业的销售动作就是运营流量,从中心化渠道买入流量卖出商品,换取足够高ROI。
但2014年前后,流量费用就贵到难以接受,ROI≥1已经成为一种奢求,更不用说ROI=2甚至更高。
幸运的是,微信月活突破12亿,整个微信生态开始完善。其实在这个时期,重点就不在于流量了,而是回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,从而实现裂变和APUR的增长。
品牌与消费者建立数字关系应该包含两大目标:一是直接、二是亲密。
导购以往在店内服务用户,提供传达建议;企业微信介入后,他们多了一条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链路。
可以通过企业微信与用户私人微信添加好友,并发送聊天信息,更近距离的接触用户。这个时候,以导购为超级触点的品牌,与用户成为了真正的朋友。
消费体验的提升,就来自于品牌把用户当每个朋友来维护,而非一池子流量。
消费都在数字化了
品牌运营为何还桎梏于传统?
近10年来,其实中国品牌塑造是跟不上消费节奏的。2010年起,美妆、服装等垂直细分电商崛起,快速将80后、90后的消费带到了线上,消费数字化的趋势加速变为现实。
品牌营销呢?直到2019年末,当年最为人熟知的品牌广告,超80%的渠道来自于传统电梯广告。
明显,这是一种资源的错配。
首先,线上线下用户不一样,你真正关注“年轻人”了吗?
通过企业微信,UR发现线上消费客群的年龄结构更偏年轻,消费观念跟线下相比有较大差异。相比单纯的优惠,年轻的消费者更喜欢互动、游戏带来的获得感。
这意味着什么?此前10多年的流量补贴,可能都是一种低效的浪费。
其次、一线专业服务者已成品牌超级触点,但你赋能导购了吗?
随着消费趋势的变化,商场导购、门店营业员,都成为了品牌触达用户的超级触点,但品牌是否从组织建设上去赋能他们呢?例如天虹商场,就为员工配备了直播工具、裂变工具……消费新时代的到来,企业不得不去借助一些同样数字化、智能化的工具了。
疫情期间,我们看到了诸多品牌借助企业微信走到线上,实现了多年前呼唤的“产品在线、用户在线、员工在线、管理在线”。但消费数字化不是疫情的产物,品牌运营的智能化也不是疫情的逼迫。这本身就是一场以线上媒介为最大渠道、以运营用户为核心竞争力的消费变革。
最后总结一下,疫情过去,企业如何重回增长轨道?
第一步:找到“失联”用户
第二步:转化超级触点,提升线上体验
第三步:重塑用户服务和创新,增长黏性和裂变
这一系列动作的前提,就是私域流量、用户运营。可喜的是,背靠微信生态企业微信,就是离用户最近的那个。